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热点 > (文化中国行)千年宋陵四季“走红”背后:历史和农耕“活态”共生 正文
时间:2025-11-11 05:00:22 来源:网络整理 编辑:热点
中新社郑州11月7日电 题:千年宋陵四季“走红”背后:历史和农耕“活态”共生作者 经晓佳深秋时节,走进位于河南巩义的宋陵永泰陵,一台收获机穿梭于玉米田间。不远处,文臣武将造型的石像生静立,与现代农机
中新社郑州11月7日电 题:千年宋陵四季“走红”背后:历史和农耕“活态”共生
作者 经晓佳
深秋时节,走红走进位于河南巩义的文化宋陵永泰陵,一台收获机穿梭于玉米田间。中国不远处,行千文臣武将造型的年宋石像生静立,与现代农机遥相呼应。陵季历史这幅跨越时空的背后景象,正是和农此前因“石像生守望麦田”而“走红”的宋陵秋收场景。
宋陵是耕活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陵墓造像群之一。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态共这里葬着北宋时期除徽钦二帝外的走红七位皇帝,加上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文化永安陵,俗称“七帝八陵”。中国
历经千年,行千该陵区仍保存着1027件各类石刻,年宋其中石像生与现代农耕共生的独特场景,已成为热门打卡点。
春赏菜花、夏观麦浪、秋览高粱、冬品雪景……近年来,现代农耕在千年宋陵上“塑造”出四季皆景的景观,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。其中,摄影爱好者张珍是这一景观的忠实记录者。在她看来,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正是宋陵的魅力所在。
11月3日,收割机在永泰陵收玉米。罗琳 摄事实上,石刻保护需因地制宜。对永泰陵等“田野类”陵区,最大程度保留原始风貌才是科学保护。
巩义市文物局局长朱星理7日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,2021年12月,巩义市出台《宋陵保护管理办法》,对八座皇陵实施分类保护:永昭陵进行原址复建,永厚陵打造为文化遗址公园,永裕陵、永泰陵则注重保留历史环境与农耕景观。
为统筹文物保护和农业生产,2021年宋陵周边3160亩耕地统一流转,由巩义市供销合作社经营。当地结合农时调整作物种植,减少耕作对文物的扰动,同时让文物与土地、农事紧密结合,将宋陵的“活资源”转化为可持续的文化传承。
今年10月,永裕陵、永泰陵的高粱成熟季吸引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。当地适时开通“青纱帐里看宋陵”公交专线,并配备专业讲解员。
“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‘双向奔赴’,反映出民众旅游审美从‘视觉观光’向‘身心沉浸’的转变。”谈及宋陵四季“走红”,王牌智库首席专家上官同君认为,宋陵借麦浪、菜花等元素,将皇家陵寝的宏大叙事融进百姓生活,实现文化下沉。
在上官同君看来,宋陵四季要想“一直红”,还需在内容上深挖礼制、民俗故事,构建“宋陵故事IP体系”;在体验上结合农事开发沉浸式活动,运用科技让参观者变为“剧中人”;在业态上推动文创、研学、民宿等融合发展,构建“文旅+”生态圈。(完)
江苏省苏州市委常委、副市长唐晓东接受审查调查2025-11-11 04:55
无声处花开 听障舞者脚尖“听”见世界2025-11-11 04:53
震撼!全景无人机@十五运会,80秒+带你换个角度看全运2025-11-11 04:16
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发布AI海洋大模型“瞰海”2025-11-11 04:14
中新健康丨睡觉开小夜灯,可能影响心率2025-11-11 04:14
一张罚单折射资本市场三大变革2025-11-11 03:22
9日搭广州地铁应该如何绕行?官方指引→2025-11-11 03:18
冬天,适合重逢,更适合相拥2025-11-11 03:13
(粤港澳全运会)澳门队主场夺空手道男子业余组团体型金牌2025-11-11 03:05
湖南卫健委通报“省人民医院祖某某、曾某生活作风问题”:情况基本属实2025-11-11 02:19
深化与东盟合作 广西南宁智慧农业加速“走出去”2025-11-11 04:51
债市“科技板”落地半年 发行规模达1.38万亿元2025-11-11 04:40
东西问丨印尼汉学家韩善美:我为何研究中国形象?2025-11-11 04:10
陈艺文/林珊夺冠!广东跳水队收获第5金2025-11-11 04:09
蓝皮书:进博会助力全球数字贸易基建发展2025-11-11 04:01
世界气象组织:2025年将成为有记录以来第二或第三热年份2025-11-11 03:10
委内瑞拉获强援,俄制武器挑起防空大梁2025-11-11 03:06
今日立冬 你家的暖气热了吗?几招助你温暖舒心过冬2025-11-11 03:04
“一带一路”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扩容2025-11-11 02:41
《中国文艺评论》杂志创刊十周年座谈会在京举办2025-11-11 02:22